天籁小说 - 历史小说 - 大周王侯在线阅读 - 第一二四二章 意决

第一二四二章 意决

        兴国元年的新年,原本应该大大的庆贺一番才是。因为那是新皇登基之后的第一个新年。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

        自郭旭登基以来,皇城司大扩张,皇城司鹰犬耳目遍布全国,行高压之策,四处抓捕对朝廷和新皇登基颇有微词之人,搞得人心惶惶,人人自危。在大周主要州府,人们根本不敢对朝政有任何的议论,否则便很有可能沦为阶下之囚。

        郭旭为了让自己杀父篡位的事实销声匿迹,采用了堵住万民悠悠之口的方式。什么‘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之类的告诫被他统统丢到脑后。也有朝臣劝郭旭三思而行之,这么做违背了大周宽松自由的治国方式,是一种倒退的行为。但郭旭岂会听他们这些言论,他要的是耳根子清静,其他的他可不在乎。

        然而,郭旭此举其实也是欲盖弥彰之举。原本天下人对于郭旭登基和林觉和梁王父子的反叛之事还处于一种观望猜疑的态度之中,很多人对伏牛山在大周全境张贴的郭旭杀兄弑父篡位登基的告示的内容也是将信将疑的,毕竟那也可能是一种抹黑对手的造谣手段。但是,郭旭这般高压之下,禁止任何人谈论此事的行为则恰恰让人们相信了那个残酷血腥的事实。倘若不是事实,郭旭又为何这般紧张,为何要用高压手段堵住天下人的悠悠之口呢?

        在这种气氛之下,大周这个新年还哪里有什么热闹可言。百姓们躲在家里吃顿年饭应景,亲戚之间往来一番便也罢了。年景也并不好,朝廷的赋税增加的很厉害,生计也受了影响。再加上四处有耳目窥伺,动辄得咎,不知什么时候便会有牢狱之灾,那还不如乖乖的呆在家里的好。所以,今年的大周新年可以说是大周立国以来最为冷清的一个新年了。街头冷冷清清,毫无节日的气氛。

        郭旭并不在意这些,虽然说自己登基的第一个新年应该轰轰烈烈的庆贺热闹一些才像话。但是郭旭现在的心思可不在这件事上。他此刻正全力做的事情便是准备三个月后的大军出征的事宜。那是他一直以来的梦想,开疆拓土,完成列祖列宗没能完成的伟业,成为千古一帝,洗刷身上的血污。这可比过什么新年要重要的多了。

        从一开始,郭旭的计划其实便遭到了吕中天和杨俊的反对。吕中天毕竟老谋深算,他对郭旭要联合女真人灭辽的计划的评价是:异想天开,引火自焚。在郭旭面前,他也毫不客气的这么说。外带上一句:好大喜功。

        吕中天告诉郭旭,这个计划是在拿大周的江山社稷豪赌,大周目前财政状况,天下人的精气神都不好。内部又生乱局,伏牛山又有落雁军举旗而反,这种情形下对外大举用兵无异于是在将大周送上绝路。他告诫郭旭,这么做的后果非常的严重,很可能酿成大乱之局。正确的作法应该是根本不参与辽人和女真人的争端之中,而竭力平息内部纷争

        ,做好自己的事情。

        不得不说,吕中天当了这么多年的宰相,自然不是草包一个。他确实看到了此事的巨大危害。只是他没有林觉的先知先觉的本事,真正的危险他无法预知。但他说的点却也都是对的。他确实从内心里为郭旭这个决定而感到极大的担忧。

        但此刻的郭旭又怎肯听吕中天的话。郭旭甚至认为,外祖父竭力阻拦的原因是怕自己建功立业,一旦如此,自己必将声望高隆,深受百姓和群臣崇拜,自己的皇位便彻底的稳固了。那么,外祖父想要控制自己把持朝政的想法便落空了。郭旭总是忍不住的想,外祖父其实是担忧自己脱离他的控制。越是这么想,郭旭便越不肯听吕中天的劝。

        当然,不肯听归不肯听,却也不能太驳了外祖父的面子。自己根基尚浅,这时候想要翻脸不认人,大概率会被自己这个外祖父给废了。所以不能针锋相对。郭旭祭出的办法是拉拢杨俊来说服吕中天的办法。

        杨俊已经是准国丈了,杨俊之女已然被封贵妃。皇后之位虚位以待,郭旭也给了承诺。杨俊现在的位置可谓牢固之极。一旦成为国丈,那更是可以跟吕中天也平起平坐了。

        杨俊其实也反对郭旭和女真联合意图灭辽的计划,但杨俊反对的理由比较具体。根据杨俊这么多年来和辽人交手的经验,他认为辽人没那么容易便被击败,郭旭的计划很可能会失败。女真人虽然有些实力,但那似乎不足以成为胜利的砝码。杨俊认为,倘若一定要参与,和女真人联手还不如和辽人联手,帮助辽人平息女真之乱要更加的明智。

        但辽人不识抬举,不肯以实在的利益来交换,只许以无足轻重的蝇头小利,所以惹恼了郭旭。但即便如此,还是以观望为好,也不至于去和女真联盟。这似乎是郭旭的意气行事。

        另外,杨俊反对的原因也是基于大周的具体情形。大周虽号称坐拥雄兵两百万,但作为大周军队的最高统帅,杨俊是知道家底的。倘若出兵攻辽,能动用的也只有燕云边境的兵马。西北的二十万兵马是不能动的。西北厢兵都指挥使袁振乾所率的这只兵马坐镇西夏,是防止西夏诸部作乱的。那也是杨俊的嫡系。禁军也是不能动的,一旦大战开幕,京城禁军将是包围京城的唯一力量,京城的拱卫是不容削弱的。况且,禁军的战斗力也堪忧,和辽人还没交过手,他们其实并不值得信赖。

        唯一可用的兵马便是燕云边境的四十万大军,他们长期驻守边镇,和辽人多次交手,作战经验和能力倒也有。但是,杨俊知道,这些兵马和辽人交手其实并不占上风。倘若真的有必胜之力的话,也不至于经常吃败仗了。兵马数量虽多,质量却不高。

        这些倒也罢了,真正困扰的问题是军费的问题。一旦和辽人交战,出动大批兵马,则要耗费大量钱粮。而且这不

        是一时便能建功之时,倘若战事拖上个一年半载,拿什么支撑这一年半载的军费开支?这个问题根本就无法解决,杨俊想到这些事的时候,不免怀念去死去的方敦孺和严正肃来。这两人当初的变法举措虽然让人难以接受。但起码他们两个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让朝廷的国库充实了许多。迄今为止,朝廷之所以还能维持,其实还是拜他们两人所赐。如果不是这两人把手伸到了自己头上,搞什么精简兵马,搞什么军费包干,自己其实是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可惜的是他们非要在自己头上动土,那便怪不得自己了。

        以上的几个重要的问题让杨俊不得不提出反对意见。事实上,他并不惧怕打仗。作为军人,他知道,唯有作战方可让自己的地位变得牢固且提升。他和吕中天虽然表面上平起平坐,但其实吕中天明显胜他一筹。吕中天可是掌握着朝政大权,可是能左右郭旭的唯一之人。而自己想要压制吕中天,需要的不仅是国丈的身份,更需要的是通过打仗让自己成为大周不可或缺之人,通过军功提拔手下大批亲信,让他们掌握大权。在地位上,在人脉上要能和吕中天进行抗衡,这才是自己今后能在朝中高枕无忧的根本。如果做不到这些,他如今的地位都是海市蜃楼,没准哪一天,吕中天说服了郭旭后便会对自己下狠手。

        所以说,其实如果条件都能达到,杨俊是愿意领军出征的。他对自己的领军作战的才能还是颇有些自信的。

        当郭旭单独召见杨俊,请他支持自己的计划时,杨俊便提出了条件。他可以支持皇上的计划,但皇上必须拨付足够的军饷,准许他随意调集兵将,准许他按照自己的想法领军作战。而且最重要的一点是,既然是皇上执意要进行这个计划,如果事有不谐,皇上不能怪罪自己,自己不愿背这个黑锅。

        军费兵马指挥权方面的要求便罢了,这后面的要求却着实过分。那好比在告诉郭旭,将来吃了败仗,你自己担责,可别把责任推在我身上。郭旭心中的怒火可想而知,身为臣子,居然跟自己这个大周皇帝提出这样的条件,这说明自己在他眼里其实根本不算什么。郭旭很想当面训斥他,并问他,倘若计划成功之后他要不要这份功劳。但忍了再忍,还是将这些话咽下。他需要杨俊,无论是此刻支持自己的计划还是之后的领军出征,他都需要杨俊。数十万大军出征,押上这么大的赌注的大规模行动,干系重大。除了杨俊,他还想不出有谁可以胜任。

        郭旭告诉杨俊,他的所有条件自己都能答应,只要他改变口径,支持自己的计划,说服吕中天也同意自己的计划。其他的事都好说。郭旭也答应杨俊,如果万一兵败,自己会承担所有的责任,不会让杨俊背黑锅。大不了自己下罪己诏昭告天下人。大不了自己亲自去跟辽人道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