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籁小说 - 历史小说 - 唐朝好地主在线阅读 - 第1296章 擅权

第1296章 擅权

        出了内阁,张超骑马来到皇宫。

        贞观时,李世民将皇帝号紫微宫,承乾继位后改为紫禁宫。

        紫禁宫位于皇城之北,西有夹城,东有东城,北有圆壁、曜仪之重城,整个宫城在皇城北部,又分为北宫长乐宫、东宫太子府以及紫禁皇宫。整个宫城呈凸状,城垣高四丈八尺,宽在五丈余,夯层厚三寸,内外皆包砖。

        比起长安的太极宫,不论是气魄上还是防卫上都是大大超过。

        宫城四周的那些夹城、东城、圆壁、曜仪重城其实都是禁军侍卫驻军之处。

        如今,驻守在宫城外的都是张超从南边带来的。

        “安国赵王!”

        侍卫们见到他来,上前行礼。

        张超点了点头,拿出自己的通行腰牌,侍卫例行的查看了下,然后放行。

        他没有下马,直接骑马入宫。

        身为当朝首相,太师,还是太子的老师、老丈人,张超得到了皇帝特赐的宫中骑马的特旨。

        皇帝甚至赐给了张超带剑上朝,赞拜不名的特旨。

        只不过,张超并不会真的就带剑上朝。不过宫中很大,走路确实浪费时间,他又不太喜欢坐辇,便骑马入宫。

        御书房。

        张超把内阁关于功臣领地封赐的名单和封地方案呈给承乾。

        御书房里,殿中一侧,是马周等诸位学士。翰林院有两位承旨学士,七位学士,与内阁设置相当。这些人以马周为首,是皇帝的工作秘书,负责备皇帝咨询和代笔批红。

        职责和过去的散骑常侍类似,但权责更高。

        授封名单很长,前面是张超为首的二十位封王,后面还有一百多个国公,和一千多公侯伯子男等。

        大唐到现在,实封爵已经授了将近五千,可以说有点滥。但封地严格控制在中原之外,许多甚至直接封在了别人家的地盘上,比如大长公主这次受封的黄金半岛,张超加封的吕宋、渤泥,那地并非无主之地,那也是有主的。

        慨别人之慷,承乾是不心痛的。这也是从他爹手里开启的先河,最先是拿高句丽人的辽东来分封功臣,到现在,朝廷到处分封,管他有没有主。

        “太子太保这次只是在原封地上扩封了一点,朕觉得不太合适。”承乾指着辽西郡王张铁枪的扩封条说道,“太子太保劳苦功高,理应重赏。”

        承乾让张超替父亲张铁枪选一块封地。

        “多谢陛下厚恩,臣就选诃陵岛吧。”

        诃陵是一个国名,在爪哇岛上。东汉至隋时,中原称爪哇为呵罗单,也有称为耶婆提的,到了唐时称为诃陵。早几年,曾经遣使来朝,送了几只鹦鹉还派了几个和尚来。

        因送的礼太少,李世民都没瞧的起他们。事实上,这个诃陵也只是个小国,占据的只是爪哇的一小部分,他们自己都说不太清楚爪哇有多大。

        承乾虽也是去过岭南的,但他也只是按张超画的图,才知道这个诃陵在渤泥的南面,在黄金半岛的东南。反正距离大唐是非常遥远,虽然这岛上也有许多土著邦国,但反正是拿人家的地来封赏功臣,尤其这还是张超自己选的,承乾当然没意见。

        李绩的封地也换了,换到了张超在交州西北的赵国领的南面,位于马江之南,那里现在还是真腊人的地盘。封地倒是划的很大,直接给了六百里。

        但那块地方,高山,比张超的那块赵国领还差的多。起码张超那里还有好几条大河,李绩的这块新封地,全是大山。

        承乾对这个换封很高兴,他对李绩可没什么好印象。

        张超提出让李绩回来后担任兵部尚书,他本来很不满的。把李绩的封地从漠南换到真腊,很好。

        长孙无忌和房玄龄的封地很好,一个换到了李泰的伊丽河谷,一个换到了李治的碎叶河谷,土地肥沃,水草丰美,尤其是位于丝绸之路上,好地方,封地也大。

        马周的封地,则紧靠着张超家的大宛谷地,在康谷的那密河谷地。

        “有功则赏,这是我大唐立国之根本,很好,朕准了。”

        张超这次搞的封赏,有皆大欢喜之意。上千人授爵或加封,其它贵族们也或多或少增加了一点封地面积。

        对朝廷来说,反正封的都是中原四边,甚至直接封在别人家地盘上。不管是封国公还是封县侯,朝廷又不需要给这些贵族们俸禄。相反,每增加一块封地,诸侯们以后经营领地,产生的税赋,朝廷是要拿一半的。

        诸侯越多,封地越多,封地越多,朝廷疆土扩张越多,税收增收越多,怎么看都是百害而无一利的。

        承乾也是一直支持张超鼓吹的殖民扩张论的。

        为汉家争夺更多生存空间,他很赞成这个说法,反正对大唐帝国来说,有害无利不是。

        “陛下,如今帝国实封世袭贵族和虚封终身贵族数量相当庞大,多达八千余。臣以为,现如今的议会上院议员资格评定制度不太适合,臣请求增设地方道一级贵族院。朝廷上院议员,则由每道中推选一些代表,这样朝廷上院议员数量控制在千人以内,比较合适。否则八千多上院议员,人太多,反而无法真正的议事了。”

        大唐如今封爵确实有滥封之嫌,完全是因为现在的爵位,朝廷不一用给俸禄,二来也不能荫封子孙入仕,所以朝廷完全无后顾之忧啊。功臣很轻松能获得实封爵,甚至功高还可以转封儿子。

        而多数高级官员,也能凭资历封一个虚封终身爵位,比如朝廷的宰相,若元爵都会直接虚封一个国公,朝廷的尚书,起码虚封个县侯,道一级的宣抚使、诸卫大将军,肯定虚封个县伯。

        贵族现在确实不算稀罕,特别是在京城,那真是遍地都是。

        张超家一个亲王一个郡王两个国公,一堆的郡公县公县侯。

        这也是张超有意在引导,让朝廷觉得好像爵位惠而不费。

        这是张超的一步伏棋,短时间是不会有太大影响,但后面却会影响很大。

        “这个可以。”

        承乾转头对马周道,“马院长,你和学士们帮朕拟一个道议会的章程出来。”

        翰林院是备皇帝咨询,算是军师智囊。真正的施政是内阁,但马周他们给皇帝建议咨询。

        两级议会到底怎么搞,肯定是由内阁这边提议,但最后采不采纳,或者承乾觉得是不是合适,这肯定也要先通过马周他们的建议,有更进一步的了解,才好做出最终决断,这也是翰林院的作用体现。

        “元辅。”

        承乾笑着对张超道,“内阁也已经开始运转,朕听说内阁现在诸相还没有一个明确分工?”

        内阁诸相不兼他职,这是早当初就定下来的基本制度,但内阁做为宰相,要体现出职能权力,肯定是要通过分管诸部寺来体现的。

        长孙无忌现在向皇帝上奏,说张超在内阁搞一言堂,专权独断,大权独揽。

        承乾当然也不希望这种局面发生,他倚重张超,可也不想被张超架空。

        “陛下,其实臣这几天一直在考虑这个内阁分工的事情,现在基本上已经定下来了。臣是主持内阁,总管中枢,此外人事、财政、监查、审计也由臣亲自提纲。次相房玄龄,则负责内阁常务工作,以及民生经济、税收财赋这块,此外也协助臣分管财税、监管审计这块。”

        听到张超这样说,承乾心里松口气。

        看来长孙无忌冤枉张超了,他并没有打算一直独揽内阁大权。

        肯分工就是好事,这样内阁才是真正的内阁。

        “其余七位群辅,臣的想法是一位群辅对应六部的一部,还有一位群辅则负责对口联络议会、翰林院、御史台、大理寺诸衙。”

        “联络诸衙这个工作十分重要,臣打算交给上党郡王长孙无忌。褚遂良负责吏部、岑文本负责兵部、于志宁负责户部、杨师道负责刑部。杜淹负责礼部、戴胄负责工部。”

        朝廷六部,事无不总。行政这块,基本上可以划归六部之内。因此说,一个辅相分管一部,也算是比较合理。

        到是长孙无忌这里,不管六部,而是去联络议会、翰林等这些不归内阁的部门,这就不是分管而是联络。很明显,张超说长孙无忌如何功高,威望重,能力强,其实说到底,就是不给他实权。

        而且六部中,权力最重的是吏、兵、户,一般称为上三部,张超安排的也是自己的铁杆褚遂良、岑文本、于志宁,连刑部这个负责司法的也都是安排了自己人杨师道。

        原来汉京这边的杜淹和戴胄,也只管礼部和工部。

        按正常的内阁分管制度,六部负责行政这块,每位尚书自然就是一部之首,主持六部内的日常事务工作。地方事务,上呈中央后,分交给六部。六部负责相对应的事务处置,处置后还要上报内阁复议。

        而那位分管的辅相,首先处置,每个宰相都也有自己的一套属吏班子。初步处置之后,重要事务,还要拿到内阁会议上商议,要最终由张超这个首辅做出决定,然后贴黄,再上奏皇帝。

        皇帝在翰林院的协助下,做出审阅结果。然后发到议院六科,由六科做出审议,通过,则发回六部,最终执行。

        可以说,这其实也是一套很复杂的办事程序。

        内阁的宰相们不仅是分管,他们也在内阁会议上集中商议决策,是负责决策与执行这两块。

        皇帝和六科都有封驳审议之权。

        宰相们都有决策之权,但因为内阁实行的是首辅贴黄制度,因此其实是个民主集中制。

        张超跟他们玩了个文字游戏,宰相们最大的权力还是分管,长孙无忌如果负责外联,没有实际分管的六部衙门,那他的权力就大大减少了。

        承乾本想把吏部交给长孙无忌分管,可见张超把外联说的这么重要,倒一时不好反驳,最后还是没能坚持己见。

        “好,内阁分工,就按元辅的安排吧。”